“在黄河边长大,种过地,办过厂,做过品牌,见过传统的农耕也经营过现代化制造工厂,现在希望用工业生产的规范和流程,做好优质高产的大田精耕农业。”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自山东滨州的李秀汉这样说。
抱着让农业生产更优质高效的决心,李秀汉带着积累多年的工厂经营管理经验回到家乡扎根农村,做大田农业的精细化种植管理。曾经对着客户侃侃而谈产品制造的他,如今开始通过抖音短视频和直播,讲述着先进农机使用、绿色农资选择、整体农田规划等精细化的农业技术和理念。
“农业的生产方式要学习工业化管理”
在“80后”李秀汉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农民种地是一件辛苦活儿,父母整日在日头下耕种,却只能解决温饱。因此,在有能力离开农村后,李秀汉决定到城市里去做制造业、建筑业。李秀汉爱读书,喜欢思考也善于抓住趋势,经过一番打拼后建立了自己的家具品牌和工厂,还曾涉足过房地产行业。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精细化管理和全盘化经营,每接触到一个新行业,他都会先整体思考如何组织生产和利用设备升级来提升产量和效率,平衡投入与产出。
2015年,李秀汉开始用更成熟的心态来感受父母劳作了一辈子的土地,他发现父母那一辈的老人依然是家里种地耕田的主力。“农村才是我生活的根本,父母这一辈人老了,但地仍然要有人种下去。”回乡投身农业的念头在李秀汉心中扎下了根。
经过3年的学习和准备,2018年,李秀汉回到家乡承包了一块800余亩的地种植小麦。一开始,李秀汉像组织生产线一样组织团队,找来当地最有种地经验的人来负责耕种,结果第一季收成并不理想。李秀汉下田调研复盘发现,他请来的农民虽然经验丰富,但最多只种过10亩20亩的地,而且爱用“土办法”,达不到李秀汉希望的种植标准和农资农机使用要求。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粮食作物生产面临的两个障碍,第一是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导致的农田散碎小,导致的农田基础设施不足,没有灌溉排水系统,也进不来大型农机,没有办法走向机械化提高质量和效率。第二是很多还在种地的农民用掠夺性的种植方式,过量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盐碱化板结化。”李秀汉说。
李秀汉认为,和现代化工业生产一样,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要向着高效和高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提升效率,就要使用更现代化的农机具和高标准农田整理,走规模化大田农业和精细化种植的道路。他花费百万元引进了拖拉机和播种机,通过大型机械化精准控制株距和播种深度、施肥均匀度,将玉米每亩地的播种株量从3000株提升到4000株,亩均产量提升了30%。
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李秀汉和团队一起制订方案,通过水肥一体技术降低了农药用量,并选用了安全度更高的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料,逐年修复因过度施肥用药而损坏的土壤,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可持续。
“当时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800亩的地愿意花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去这些改进,能赚多少钱?其实我是希望能当作试验田,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现在农村土地特点的技术管理生产体系,搭建一个高效、高质、绿色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管理方案。”李秀汉解释说。
“通过短视频让农民了解农业规划”
和工厂生产一样,精细化种植需要大量的环境和操作记录,资料记录和整理变得重要。李秀汉开始通过拍摄抖音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精细化种植的尝试和成果,也录制了一些感悟和收获。李秀汉没想到,他用做工厂的思维来做农业的这套精细化种植方法,吸引到了很多农民和新农人的注意,几天时间里粉丝量从一千多涨到了五万。
获得关注的同时,李秀汉的这套“新打法”也引来了不少质疑,不少人给他的短视频留言,说自己种了几十年地,收成很难突破到李秀汉说的水平,不敢做这种投入。李秀汉意识到现代化农技的推广除了技术扎实方案成熟,背后还要有观念先行,农民的信任打底。他开始通过@秀漢悟农 抖音账号,定期开直播发短视频讲农业经营管理、先进农机使用、规模化高效种植等农技知识。
“我花了很多精力做抖音搞农技传播,这很值得。我刚返乡做农业的时候想招一个“90后”是找不到人的,现在有很多“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开始觉得农业有意思,来跟我聊农业规划,还让我拍一下最近看的农业类书籍。我团队里有十几个年轻人是通过抖音找到我,决定跟着我做农业。一个98年的小伙子每天下田晒得黑黑的,但他坚持下来了,还说这是健康美。”李秀汉笑道。
还有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抖音慕名而来,邀请李秀汉帮忙做整体农田规划管理。李秀汉帮助北京通州一个4000亩的地块实现了单季玉米3.3吨,水分含量30%左右的玉米收成达到2200斤左右,成为了当地的成功案例。河南周口一个5万亩的规模化农场,也在方案规划中。
谈到未来的规划,李秀汉希望能继续传播农技和理念,让更多人正视农业,了解到农业并非靠天吃饭,也可以像制造一辆汽车、架设一个网站一样有规范和流程。他的示范基地已经接待了200多个来参观的抖音粉丝,他们来自河南、东北、山西等地,许多人回去开始承包土地,实践和传播精细化种植的农业理念。
“今年夏季青岛水文站记录到夏季有36次暴雨,突破了1961年以来的6月历史极值。对于黄淮海地区来的农业种植说,挫折挑战很多。我一直在发短视频,讲优化耕地的基础排涝条件,结合一年玉米、小麦两茬种植,和农业保险的配置,基础作物的产量和收益是有希望保住的。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农业种植能注意到这些农技知识,通过整体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旱涝时规避风险,气候好时获得更高收益,不再是靠天吃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